11月19日,清华大中小人工智能创新人才项目研讨会在清华附中成志楼G101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附中科技办公室主任谭洪政主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马少平、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东,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副书记陈娟、职教分社社长白立军、编辑刘翰鹏,清华附中副校长徐文兵、李劲松及多位科技教师,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推广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凝聚协同育人共识。

研讨会现场
会上,马少平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果。自启动相关工作以来,项目团队从科普入手逐步转向通识教育,已出版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人工智能通识读本,大学版电子版也已发布。这套教材得到国际认可,国际化推广进展迅速。

马少平老师发言
王东老师提出,人工智能应定位为基础学科,核心方向是构建大中小贯通式教育体系。明确项目设计原则和体系架构,为不同学段、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阶梯式成长路径。目前,相关课程资源已入驻国家中小学教育平台,覆盖全国1000多所乡村学校,300余所合作校参与开源共建,形成了课件、教案、微视频等完整教学资源包。

王东老师分享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中心概况
作为项目核心实践基地,谭洪政老师分享了清华附中多年来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果。学校自80年代布局科技创新教育以来,先后建成全国首家初中生创客空间、与美国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共建高研实验室,现拥有涵盖多领域的8个高研实验室,成立海淀区人工智能实验班及清华附中科协,构建起“创客空间+高研实验室+特色实验班”的立体化培养平台。
课程实践环节中,清华附中王诗琦、白鑫鑫、汤文坤等一线教师分享了学科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困惑。在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上,老师们聚焦人工智能与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通过丰富多元的课堂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借助大模型平台生成注释完整的代码,有效降低学生编程学习门槛,并组织学生走进企事业单位开展实地参观,进一步拓宽科技视野。实践分享中,老师们也明确提出了现实需求,包括课程的阶梯化设计优化、实践平台的资源与技术支撑等。

谭洪政老师分享清华附中人工智能创新实践、王诗琦老师分享人工智能教学实践
本次研讨会明确了下一阶段核心任务,推动人工智能通识读本向正式教材转化。白立军分社长强调,教材体系在编写中注重贯通性与实用性,既构建了完整知识框架,又配套丰富教学资源,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提供有力支撑。清华大学出版社在人工智能教育项目中承担版权管理与对外合作核心角色,已推动教材版权输出至港澳地区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白立军分社长发言
刘瀚鹏编辑提到,人工智能教育需区分“通识、实践、创新培养”三个层级定位: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习者,聚焦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的基础认知与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实践培养侧重编程、平台操作等动态技术,不断更新以满足师生实操需求,创新培养针对拔尖人才,需依托跨学科资源,结合真实科研场景引导深度探索,按计划输出核心内容,助力项目保持全国先发优势,同时推动附中实践经验向多地辐射。

刘翰鹏编辑发言
陈娟副书记肯定三方协作的价值,项目已形成优质内容与先发优势,能为国家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建议聚焦教材转化,推动附中深化实践并输出典型案例、出版社联动外部资源拓展合作渠道,同时探索联合相关学会等机构扩大合作范围,强化项目影响力。

陈娟副书记总结发言
徐文兵副校长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贯通衔接”三个关键词,阐述了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思考。他指出项目团队立足国家需求,将人工智能定位为基础学科并构建大中小贯通式教育体系,展现出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布局,强调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协同合作,推进课程衔接、资源共享,同时扩大集团校经验辐射范围,为全国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示范样本,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徐文兵副校长总结发言
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凝聚了清华大学、清华附中、清华大学出版社三方的协同合力。未来,三方将持续深化合作,以教材建设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抓手,以跨学科融合为特色,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具备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图文:汤文坤
审核:徐文兵 谭洪政
来源:科技办公室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