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光恰好。为搭建家校沟通的坚实桥梁,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初25学部办学理念与初一学子适应情况,共同为学生学业与身心成长蓄力,10月12日,清华附中初25学部以“提能筑基,家校聚力”为主题,召开初一上期中前家长会。全体初一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家长们齐聚一堂,先从学部层面交流凝聚教育共识,再以班级为单位深入沟通,在双向互动中擘画孩子成长蓝图。
育人多维:解码“全链条”成长培养体系
学部层面交流中,学部主任那妮老师详细介绍了初一阶段“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学科育人、师者育人、常规育人、规则育人”七大育人路径,展现立体化的成长培养体系。此外,学部还针对“常规育人”与“规则育人”明确标准:从“零迟到”“跑操示范班”“卫生模范班”的日常规范,到电子产品使用、言行文明的具体规定,强调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为家校协同落实管理奠定基础。

学部主任那妮老师发言
心理赋能:做孩子成长的“安全基地”
学部心理老师牟晓红以“与孩子同频,共赴青春第一程”为主题,提出家长需扮演两大角色:一是“心理加油站的建造师”,打造家庭“安全基地”——“孩子是飞机,家是机场,飞机能飞多高,取决于是否有可靠的返航港湾”,建议家长通过“沟通转型(从‘审讯室’到‘充电站’)、角色定位(从‘直升机’到‘指挥塔’)、自我管理(保持情绪稳定)”三大策略,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心理盔甲”;二是“抗挫透视镜的配送员”,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针对家长关心的亲子关系、电子产品管理等问题,牟老师也为家长提供了专业支持。

学部心理老师牟晓红作分享
学科护航:多科协同,全方面助力成长
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生物、体育学科备课组结合新中考背景传递学科学习要点。历史备课组提出“不紧张、不放松、不功利、不短视”的学习心态,建议家长陪伴孩子“走进生活中的历史”;地理备课组以“北京中轴线考察”为例,展示学科“提取信息、建立关系”的能力培养逻辑;道德与法治备课组针对本学科开卷考试特点,提醒家长关注孩子对教材逻辑的梳理;生物备课组强调“教材精读、概念核心”;体育备课组则通过学考体育要求,呼吁家长重视孩子日常锻炼,多陪孩子参与跑步、跳绳等运动。

初一学部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生物、体育学科备课组长作分享
个性反馈:班级文化筑根基,学科指导明方向
学部层面交流结束后,家长们前往孩子所在班级,开启“班级文化分享+语数英学科学法指导”的深度沟通环节,让教育共识落地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细节中。
各班班主任以“打造有温度、有力量的班集体”为核心,详细解读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班主任们通过照片记录下同学们早读时专注、跑操时整齐的瞬间,让家长直观感受班级的学习氛围,强调“规则由学生共建,习惯由日常养成”的管理思路。此外,班主任们还针对班级期中备考计划、学生近期适应情况进行个性化反馈,肯定了同学们在课堂参与、作业完成上的进步,针对时间管理、情绪调节等方面,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更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

各班家长会班主任作分享
随后,初一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全体任课老师,在各学科备课组长的统筹组织与统一安排下,依次进班开展家长会分享,结合初一学科特点与期中考点作个性化的学法指导,为家长提供“可操作、能落地”的辅导建议:语文备课组聚焦“基础夯实与阅读积累”,着重强调初一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期”,指导家长从日常督促字词积累、陪伴阅读等方面助力孩子打牢基础;数学备课组围绕“逻辑思维与错题复盘”展开,明确指出初一数学的核心是“从‘算术’到‘代数’的思维转型”,建议家长协助孩子整理错题本,监督孩子每周定期回顾错题、总结规律,避免陷入“机械刷题”的误区;英语备课组则从“听说读写一体化”给出具体方案,推荐家长利用碎片时间,陪伴孩子通过听英文材料、读难度适宜的原版读物培养语感,写作方面可从句子仿写入手,引导孩子用所学语法构建完整句子,再逐步过渡到段落写作。值得注意的是,三科任课老师在分享中均提到共性关注点,即都提醒家长要重视孩子课堂笔记的完整性与作业订正的质量,若发现孩子在某一知识模块存在薄弱点,需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对接,共同为孩子制定贴合实际的个性化提升计划。
家校同心:静待每一朵花开
“教育是一场慢煮时光的修行,我们倾注的每一份耐心、付出的每一寸陪伴,终会在孩子成长的某一刻,开出满径繁花。”家长会接近尾声时,许多家长留下来与老师深入交流,分享孩子在家的表现,咨询具体的辅导方法。此次家长会,从学部层面的宏观引领到班级层面的微观指导,从学科方法的细致拆解到心理关怀的温暖传递,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家校沟通体系,家长与教师同频共振,用耐心与信任陪伴孩子度过初一适应期,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图文:王敏 安琪
审核:张苏 李冰清 那妮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