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EN
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清华附中高23学部举办“道进乎技”讲座

发布时间:2025-05-21 作者:  点击数:

5月21日下午,清华附中高23学部在报告厅举办了题为“道进乎技——中学生古诗词阅读的规律与技巧”的日新讲堂活动。本次讲座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朱子辉老师担任主讲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授邢采老师、清华附中副校长徐文兵老师、教学管理与研究中心主任尹粉玉老师以及清华附中高23学部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高二3班张晗岳同学主持。

高二3班张晗岳同学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朱子辉老师以“技”和“道”的关系为切入点,挖掘出目前古诗鉴赏素养的三个层次——真题中的共性答题思路、题目设问的背后道理和古典诗歌的诗道寻踪,进而系统阐释当今高考中在古诗鉴赏方面着重考查的四个维度——语言、审美、情感、文化。循序渐进的讲解让同学们站在更宏观的视角看待高考古诗文的命题和答题,同时深度思考古典诗词的精神意义。

朱子辉老师作讲座

在具体分析古诗词的美感时,朱子辉老师着重强调了声律在诗歌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现场亲自示范经典唐诗的朗读,朱老师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如何通过声律来表现美,并呼吁大家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时不要忘记体会其中的声韵美。在对杜甫的《八阵图》、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鹿柴》三首诗进行对比时,朱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了诗人背后不同的文化信念,如何催生出迥异的诗歌情感主旨,分析总结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诗道”内涵,并嘱咐同学们不仅要简单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还要把诗歌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去品鉴。

讲座现场

在讲座后半部分,朱老师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就是“生命体验”,有别于西方的逻辑推演,中国古典诗歌“以情志为本”“因物兴感”“立象见意”“境生象外”,需要同学们用心体会。同学们在学习到诗歌鉴赏技巧的同时,更完成了格局的提升,为不断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注入了精神动力和学术热忱。


文字:张晗岳

图片:尹然

审核:徐文兵 张彪 曾建川 尹然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

办公室电话:010-62784695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京ICP备 05029635 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175号